当孩子在学校或社区遇到欺负时,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帮孩子解决问题,找对方家长理论或告诉老师等,这些做法没有问题,但比解决单次事件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建立反欺负意识。这种意识不是教孩子对抗,而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应对的方法,从根本上减少被欺负的可能。
首先让孩子知道不被欺负是基本权利。需要明确告诉孩子,任何人都不能用推搡、辱骂、孤立等方式对待他,这不是他的错。很多孩子被欺负后会怀疑自己,觉得是自己不好才被针对。父母要反复传递一个信息:别人的欺负和你的好坏无关,你有权利拒绝任何让自己不舒服的行为。
其次教孩子识别欺负的信号。欺负不一定是明显的打骂,有时是隐蔽的。比如,故意藏起他的东西,用嘲笑的语气说话,或者不让他加入游戏。这些行为只要让孩子感到不舒服,并且反复发生,就可以归为欺负。让孩子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,当觉得不对劲时,不用怀疑自己的判断。
第三要帮孩子建立应对的框架。告诉孩子遇到欺负可以先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,声音不用大,但要清晰。如果对方继续,就离开现场,找信任的成年人求助。这个过程中,不用要求孩子“反击”,重点是让他知道有办法保护自己,而不是只能被动承受。
第四让孩子明白求助不是软弱。很多孩子被欺负后不告诉大人,是怕被说“胆小”。父母要让孩子知道,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,寻求帮助是聪明的做法。可以和孩子约定几个“安全联系人”,比如父母、老师,让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认真对待他的求助,不会指责他。
最后父母要做孩子的安全后盾。平时要多和孩子聊学校的事,问问他和同学的相处情况。当孩子提到有人让他不舒服时,先认真倾听,不要急于评价或给出解决方案。先让他说完,再和他一起分析,让孩子感受到,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支持他。
反欺负意识的核心是让孩子既不主动伤害别人,也懂得保护自己。当孩子内心确定自己的权利值得被尊重,并且有能力应对不公时,才能真正远离欺负带来的伤害。
校对 庄武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